文化传承:捅破一层窗户纸,是远远不够的
编者按
今年4月23日是第22个世界读书日,本报与百年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联合在京举办了“2017读书论坛暨中国教育报2016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揭晓仪式”,这也是“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评选”的第14个年头,这一评选已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力量。此次论坛的主题是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民教育”,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局长、校长、教研员、一线教师以及关心教育、关注阅读推广的人会聚一堂,研讨阅读推广中的文化传承。
朱文君(上海赫德双语学校中方校长):我反对把传统文化符号化,更反对不让人思考的读经方式
我喜欢读文言,是因为高中的时候遇到一位善教文言的语文老师;我喜欢教小孩,是因为我自己一直就是个长不大的孩子,年过半百,还满身孩子气,做事情全凭喜欢。从语文教师转行做了教育杂志的编辑后,一个偶然的机缘,我发现了文言和小孩子之间的联结,于是就乐此不疲、执迷不悟了十年。
三千多年的文言历史,不仅仅珍藏着伟大的思想、高尚的情怀,也珍藏着中国人生活的全部,他们的小确幸、小情趣、小清新、小狡黠都珍藏其间。那些短小浅近的文言和半文言,就像河滩上好玩的鹅卵石、海滩上有趣的贝壳,随处可见,信手拈来。
而在儿童那里,读浅近文言和读白话的难度起点是一样的。事实证明,只要字认识,文言并不比白话更难懂,而文言更让儿童充满探究的渴望。因为,文言看起来又熟悉又陌生,读起来更有韵味。我带孩子读文言的时候,甚至不会告诉孩子这是文言,而孩子们在白话与文言之间来回穿梭,自然而然,并无阻隔。我想,我们的先人们不也是这样,在书面和口语两套语系里自如穿行的吗?可是今天,我们读古文,动辄谈翻译,言必论语法,把母语教学变成了外国语教学,致使中小学生丧失了文言阅读的兴趣。
这十多年里,我一直坚持每周到学校去给小学生上课。我编写的《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》是从我教过的几百篇古文中选出来的,我把这些贴近儿童生活的、浅近短小的文言,称为“小古文”。我想,它应该是孩子进入“大古文”之前的桥梁,或者说,是孩子们在进入文言瀚海之前的浅滩。我的小古文课堂“第一是情趣,第二还是情趣”。我用丰富多样的读代替了枯燥的讲,用绘声绘色的演代替了生硬的解,用文白交互的表达代替了机械的练。现代教学方法融入文言的教学之中,让文言不再遥远,文言原来还可以这样教。这就是“小古文课”深受喜爱的原因吧。
我深知,捅破一层窗户纸,是远远不够的。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,如何真正让中国的文化根植于今天的孩子的血脉之中,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命题。我反对把传统文化符号化,反对脱离儿童生活的“圣人训”,更反对不让人思考的读经方式。我们不是要把儿童拉回到昨天,而是要让经典活在今天。经典只有通过真实的生命遭遇,只有经过内心反复的掂量,才能真正被传承,被坚守。
高子阳(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教师):为什么没有人创作出如《第一次提问》这样的书
回想我的童年、中师读书生活,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上,只剩下了几十首古诗、几篇古文的题目及大概内容,以及大家熟知的四大古典名著。
工作至今,我除了读点《论语》《学记》,自学考试读了考完即忘的《大学语文》《古代汉语》《中国古代文学史》几本书,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反复地教那几十首古诗,再没读过有关我国作家创作的我国传统文化的书,也没有向学生推荐过,因为确实不知道哪些书适合孩子。
我最近读了一些标着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”的书,多是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《弟子规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等的翻译版,从中读不到创新的东西。当下的孩子非常累,在学校里大大小小的课程10门以上,周末补习班也多,面对这些经典书,怎么让他们爱呢?
我很爱童书,读了三四千本,也与学生共读过很多童书。在这些书中,我发现日本人、韩国人非常喜欢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,这两个国家的童书作家以创新之智慧,把许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转化成儿童喜爱的作品。比如,有一本书叫《第一次提问》,这是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长田弘的作品。这本书由30个富有诗意的问题组成,问题没有答案,几乎每两个问题配着一幅画。这本充满创造性的书,其实是作者阅读了屈原代表作《天问》后的神奇创造。多年来,我们读背《天问》,但一直没有人创造出如《第一次提问》这样的书。值得深思!
再比如,韩国一群博士后为儿童创作的一套50本“儿童哲学启蒙第一书”。作者全用当下人的故事,讲述着50位大师的哲学。其中10位来自中国,这10本分别是:《孔子:仁爱与礼仪的故事》《老子:谦逊与宽容的故事》《伏羲:对立与统一的故事》《墨子:平等与博爱的故事》《荀子:善良与邪恶的故事》《王守仁:修身与律己的故事》《周敦颐:宇宙与人类的故事》《韩非子:奖励与惩罚的故事》《孟子:行为与责任的故事》《庄子:专一与忘我的故事》。这几年,我教五、六年级,都要求他们读这50本书,家长与孩子都非常喜欢。
上下五千年,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,但那么多优秀的东西绝大多数没有转化成儿童可以大量阅读的童书。这种转化,是儿童需要的创新;这种转化,是作家该做的事;这种转化,才是适合儿童的优秀传统文化。对于儿童来讲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,不应该只是读本式的、翻译式的、赏析式的,应该是结合当下充满创新的故事式的。
陆志平(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):中小学如何构建传统文化课程教材体系
因为没有一个好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,所以我们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当中碰到了一些问题。
1.文化传承呼唤课程体系。很多地方根据个人理解来做,比如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背《道德经》,向孔子行下跪礼,写字、读书都要把古代服装穿起来;比如让精华与糟粕并存,出一套《儿童中国文化导读》,认为《弟子规》《三字经》就是经典。所以,教育部在2014年3月26日发的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》,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,其中讲到“教育内容的系统性、整体性还不明显”“重知识讲授、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”,特别讲到“课程教材有待完善”。
2.构建体系期待融合创新。不能说现在的课程体系里没有中华文化的内容,但是毕竟体系性不够。中小学课程体系、传统文化和现行体系之间是需要融合创新的,这是一个文化重建的过程,就是与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、走向未来,从我们闭关锁国到西方文化的引进、融入世界的大文化圈,这个过程中各种文化的碰撞,我们的课程体系也应该在这个过程中重建。
3.探索独立而互联的课程。教育部根据孩子的特点提出阶段目标:小学低年级注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,中高年级注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,初中阶段注重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,高中阶段要注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系统认识和理性思考。这个目标定得非常合适。现在一些小学甚至幼儿园就让孩子去背《弟子规》,一方面是对儿童灵魂的伤害,另一方面让孩子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。他一开始就不喜欢了:“哦,原来是这个东西?我不喜欢!”但是,怎样根据这个阶段目标来构建一个课程体系,又是比较困难的事情。
为此,我们做了一些探索:在小学低年级用绘本,让孩子去感受身边活着的传统文化,中高年级用文化元素主题单元;初中强调文化精神主题单元;高中系统认识并对传统文化反思与探究。这个体系自成一体,但是由各科联结,不重复、不交叉,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诵读篇目在这里面一篇不选。
4.建设场景式建构型教材。怎么改变简单的“知识告诉型” “经典诵读型”的教材?我们设计了场景式的建构型教材,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去体验和建构,把古代与现当代、儿童与文化对接起来,让孩子对传统文化由衷地认同和热爱。
张万盈(河南省新密市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主任):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
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?我认为是通过课程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发因此成为课改热点之一,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之所在。
三年的实践,我们在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陷入了以下误区:一是内容重复或缺失,学段之间内容不系统;二是把经典的文本(如《弟子规》)直接拿来做教材,缺少主题的提炼;三是只是经典内容的诵读,缺少学生探究活动的设置,很难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、感受、理解、认同和践行。
2016年,孟素琴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》读本。于是,我们在三所小学的三至五年级和一所初中的七至九年级实施,每周一课时,进行课堂教学,对学生进行引领、指导。另外,还安排每周70分钟的自主阅读时间,让学生专注阅读读本。
刚开始,由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积累不够,阅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。老师们通过两个方法策略来解决:一是多种形式的读,增强语感,增加积累。二是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,增强学生的体验,加深对文本的理解。如:排练课本剧、朗读比赛、批注评比,收到了良好的效果。
杨桦(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):传统文化教育需要采用轻松化的表达
如果大多数人能自觉地多读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,我国国民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水平就一定会大力提升。
“蒙以养正,圣功也”,就是说一个人从童年开始就要正确地教育,中小学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是让学生从小掌握汉语,将成长从小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里。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绝不是死记硬背,而是要尊重孩童的认知特点,顺应天性、循序渐进、潜移默化。当下对中小学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也需要采用轻松化的表达,如说神话、讲故事,也可以采用多种媒介,如情景模拟、三维动画、二维图示,让中小学生有兴趣读,熏陶感染,引导他们理解、接受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进而使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青少年自觉的行为。
(本文系“2017读书论坛暨中国教育报2016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揭晓仪式”发言摘编,却咏梅整理)
- 最新内容
- 相关内容
- 网友推荐
- 图文推荐
[高考]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《软件工程》大作业答案 (2022-04-25) |
[家长教育]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? (2019-07-14) |
[教师分享]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伸缩门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回家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是风味也是人间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一句格言的启示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无规矩不成方圆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(二)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贪玩的小狗 (2018-11-07) |